查看原文
其他

供给侧“圣经”

2015-12-31 商务印书馆

前不久,习近平主席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很多学者自然地想到主张减税、放开管制的供给学派。提到供给学派,国外学者多认为供给学派的主张来源于萨伊。


一般认为,萨伊是亚当·斯密学说的继承者和在西欧大陆的传播者,并把他当做古典经济学家之一。萨伊的代表作品就是《政治经济学概论》。


萨伊本人特别推崇亚当·斯密,他以亚当·斯密理论的解释者和通俗化系统化的作家自居的。同时,他指出了亚当·斯密著作的一些错误或缺点,并对斯密的理论有所扩展。




萨伊定理,简单来说,就是“供给创造需求”六个字,但它不是凯恩斯主义者误解的“供给创造对供给本身的需求”,而是供给创造对它物的需求。


萨伊原话为:“一种产物一经生产,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


简单地说,就是甲生产A产品,为乙的B产品创造了需求。需求是需要、且有能力支付。如果甲没有生产A产品,他就没有支付能力,对乙的B产品就只是需要。只有甲能生产A产品,他对B产品的需要才能变成需求。反之,乙也是如此。或者更简单地说,你要先赚到钱,才有对别人的产品的需求。


按照萨伊定律,解决“需求不足”的办法就是政府减税、减少干预,让企业有机会调整供给、增加供给。生产过多的产业减少生产,将生产资源调整到生产不足的行业,使这些行业供给能力提高,从而需求提高;而减税普遍提高企业供给能力,并进而提高需求,如此,总需求自然就上去了。(显然,是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


理解了萨伊定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现有的需求其实是过去的供给所产生的,只不过积蓄在那里。


从实践看,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经济生产的干预是供给侧改革的典型做法。“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是对供给学派观点的典型实践,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它们的共同点是减税和减少政府对生产的干预。


里根经济学。经济陷入滞胀,凯恩斯主义失效。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通胀率高达 13.5%、失业率达 7.2%,而经济负增长,增长率仅-0.2%,深陷“滞胀”泥淖。同时美国经济也存在税率过高、限制进入、价格管制等诸多问题。凯恩斯主义“神药”失效,复苏亟待新“药方”。减税刺激生产,里根经济学破局。


1981 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开始奉行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主张,提出“经济复兴计划”,主推减税,同时减少政府干预,缩减政府开支,紧缩货币供给。经济回归繁荣,“大稳健”时代来临。里根经济学大获成功,美国经济迎来“大稳健”时代,但也提高了美国的赤字率,增加了政府债务。但总体看,里根经济学为美国长期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萨伊先生不但是正确理解和应用斯密的原理的第一个欧洲大陆作家或第一批这种作家中的一个;和所有其他大陆作家比起来,他尽了最大的力量把这个进步的和有益的学说的原理介绍给欧洲国家,而且成功地把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组织得更合逻辑、更能增益人的智慧。此外还以种种议论丰富了它,这些议论又新颖又正确又深奥。

——大卫·李嘉图(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



以下摘自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


我们常常听到各产业部门的冒险家说,他们的困难不在生产方面,而在销售方面,如果产品随时都有需求或销路,产品就永远不会缺乏。当产品销路疲滞、利润不丰的时候,他们就认为银根是紧的。他们所最想望的乃是能够刺激销路和抬高价格的活跃消费。


但是,如果你问他们什么因素或什么情况会助长产品的需求,将发见他们大多数的见解是极其模糊的。你也将发见他们观察事实不够细致,分析事实更欠周密,往往把有疑问的点看作确定的点,往往要求和自己利益有抵触的东西,往往缠扰不休地请求政府给予倾向于造成严重危害的保护。


为使我们对销售劳动产品问题有明了和正确的现实看法,我们必须仔细研究那些极其确实或极其确定的事实,并把以前从使用同一方法演绎出来的结论应用到这些事实。通过这种做法,我们也许会得到新的重要真理,使实业家得到一些启发,并使切望给予实业家以鼓励的政府的措施能得到人的信任。


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一个人通过劳动创造某种效用,从而把价值授予某些东西。但除非别人掌握有购买这价值的手段,便不会有人赏鉴,有人出价购买这价值。上述手段由什么东西组成呢?由其他价值组成,即由同样是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果实的其他产品组成。这个事实使我们得到一个乍看起来似乎是很离奇的结论,就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假使一个商人说,我要把我的呢绒卖钱,我不把它卖别的东西。我们不难使他相信,除非他的顾客先把他们的产品卖了钱,否则他们拿不出钱来买他的呢绒。我们可以告诉他说,那边的农民如果获得丰收,就将买他的呢绒。至于要买多少,将看他们收成的好坏以为定。如果颗粒无收,就连一点点也买不起。


此外,如果他不设法得到呢绒或其他货物以做购买手段,他也没力量买他们的羊毛或谷物。你说你只要钱,但我说你所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其他货物。你要钱干什么呢?不是要买原料吗?不是要买你所经营的}货物吗?不是要买维持生活的食物吗?因此,你所需要的是产品而不是钱。你从出售货物所收进的银币和为着购买别人货物所付出的银币,过了一会儿又将在别的买卖者之间执行同样的职务。它将一次又一次地继续执行这种职务,正如公共车辆一次又一次地接连运载客货那样。你如果发觉货物不易脱售,难道你会说这是因为缺乏运送它的工具吗?


钱毕竟只是移转价值的手段。钱的全部效用,在于把你的顾客想买你的货物而卖出的货物的价值移到你的手中。到你下次购买东西时,钱又把你所卖给别人的货物的价值移给第三者。所以,你是使用只暂时变成银钱形式的你的产品的价值购买你所需要或所喜欢的东西,每一个人也一定得使用只暂时变成银钱形式的他的产品的价值购买他所需要或所喜欢的东西。要不是这样,法国现时成交的货物,哪能够比查理六世的时代多五六倍呢?法国现时所生产的货物,必定比过去多五六倍,而且这些货物被用以进行相互的购买,这难道不是很明显吗?


货币只是一种交换媒介


这样,把销路疲滞归因于缺乏货币的说法,是错误地把手段看作原因。这种错误的产生,是由于差不多一切产品在最终变为其他产品之前,总首先变成货币,而照庸俗的看法,货币是最重要的货物并是一切交易的目的,但其实货币只不过是媒介而已。销路呆滞绝不是因为缺少货币,而是因为缺少其他产品。如果其他产品存在,我们不怕得不到充分数量的货币以处理这些价值的流转和互换。如果交易扩大,需要更多货币以利便它的进行,这需要不难得到满足。


这需要并且是社会繁荣的明显象征——它证明已经创造有大量价值,要跟别的价值交换。在这种情况下,商人完全晓得如何寻找别的东西来代替作为交易媒介的产品即货币。货币不久自必涌至,因为无论什么产品,什么地方最需要它,它自然就涌到什么地方。贸易数量如果扩大到现有货币不能应付的程度,这正是好现象,恰如货物多到堆栈不能容纳的程度是好现象一样。


如果一种产品过剩难于脱售,货币的短少一点也不会构成它的销售的阻碍。卖者将乐于按照当天市价接受他们自己所消费的东西以抵付它的价值,他们不会要货币,他们也不需要货币,因为货币对于他们的唯一用处,就是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在市场有货物和服务供应的条件下,这个说法对一切情况都可适用。在价值生产最多的地方,货物和服务的需求最大,因为这地方所创造的价值即唯一可用以做购买手段的东西,比其他地方都来得多。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两道交换过程中,货币只一瞬间起作用。当交易最后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交换另一种货物。


值得注意的是,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一般地说,生产者在完成他的产品的最后一道加工后,总是急于把严品卖出。因为他害怕产品在自己手中会丧失价值。此外他同样急于把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花去,因为货币的价值也易于毁灭。但想要摆脱手中的货币,唯一可用的方法就是拿它买东西。所以,单单一种产品的生产,就给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


由于这个原因,丰收不但对农民有利,而且对经营一切货物的商人都有利。收成愈佳,农民要购买的东西愈多,反之,收成不佳,一切货物的销售,都不免受到影响。工商业的产品也是这样,一个商业部门如果生意兴隆,它便提供更多购买手段,给其他部门的产品开辟更大的销路。反之,一门商业或一门工业如果不景气,一切其他商业或工业部门都必感受它的影响。


也许有人要问,如果情况确是这样,何以市场有时货物充斥无法脱售呢?为什么不能把一种这样过剩货物交换别种过剩货物呢?我回答说,某一种货物所以过剩,是由于它的供给超过需求。他的供给所以超过需求,则因为它的生产过多,或因为别的产品生产过少。


正由于某些货物生产过少,别的货物才形成过剩。使用一个比较陈腐的说法来说明,人们买的东西所以减少,是因为他们所赚的利润减少。而他们的利润所以减少,或是因为使用生产手段有所困难,或是因为生产手段本身出了毛病。


还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种货物亏本的同时,必有别的货物赚到过度的利润。由于过度利润一定会刺激有关货物的生产,因此,除非存在某些激烈手段,除非发生某些特殊事件,如政治变动或自然灾害等,或除非政府当局愚昧无知或贪得无厌,否则一种产品供给不足而另一种产品充斥过剩的现象,绝不会永久继续存在。这些政治毛病一经消除,生产手段自然会感受上述刺激流向空虚的方面去。这些空虚一经填补,其他方面的活动就恢复正常。如果对生产不加干涉,一种生产很少会超过其他生产,一种产品也很少会便宜到与其他产品价格不相称的程度。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政治经济学概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